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面对面》|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魔法师”戴伟教授与中国的“化学反应”

新媒体工作室 北京化工大学 2022-03-20

9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专访了我校特聘教授戴伟博士,讲述了他来华几十年与中国、与化学、与北化的故事。此前,他曾受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是发言的7名科学家代表中唯一一位外籍科学家代表。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见证者、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也是致力于青少年科普工作、在网络上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洋教授”,他为何对中国充满了感情,又是如何与中国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央视记者的镜头去寻找答案。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受邀参加,他是发言的7名科学家代表中唯一一位外籍科学家代表。

我有两个爱好 一个是化学 一个是中国

戴伟本名大卫·埃文斯,1958年出生在英国伯明翰一个教师家庭,他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是在学校的化学课堂上,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开始购买相关的仪器和化学药品,在自家厨房里做实验。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后,戴伟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87年,第二十五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在南京举办,戴伟作为受邀的300多名外国专家之一,第一次踏访中国。

戴伟: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化学,一个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我十一二岁,那时候我们在英国比较了解美国,对美国没什么好奇的,但中国我们什么都不知道。那时候中国还没开始改革开放,在国外能看到的中国新闻很少,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但是我们一点都不了解,这引起了我的兴趣。1987年以后我每年来中国一两次,访问几所大学,做学术报告,出去旅游,每次来都看到很多变化。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出国,肯定要学习一点本国语言,一般先学习你好、谢谢、再见这种词,但是你问80年代来中国的外国人,你学了一点中文吗?他们都会说,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没有”。因为80年代好像中国什么都没有,你去餐厅没有菜,你去商店没有货,你去宾馆没有房间,但是通过这几十年改革开放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什么都没有好像变成什么都有。

日新月异的中国释放出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着戴伟每年都到中国参观访问,1994年,戴伟结识了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的段雪教授,并开始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北京化工大学正式邀请戴伟到中国来工作。

戴伟:我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也许一辈子就一次。1987年到1996年我每年来中国一两次,通过这些年的变化我能分析出来可能以后中国的发展比现在还快,所以我觉得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我跟英国的同事说我准备去中国工作,有人立马说你很勇敢,有人不理解,说你疯了吧,你去中国能搞什么科研呢?我说现在也许做得不多,但是几年以后来中国看我,你才明白我为什么要往中国走。

洋教授来中国 用笨功夫解难题

1996年9月,戴伟辞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化学系教学委员会主席职务,只身来到北京化工大学,成为段雪实验室的第三位成员。实验室只有一间小屋子,摆着一张实验桌,工资仅有在英国时的1/10。有限的科研条件和语言障碍,都是戴伟需要突破的难题。

戴伟:我的中文名字戴伟的“戴”太难写了。一般的英国人叫David的人多都用大卫,大小的大,卫兵的卫。但我刚来化工大学,我们那时候的外事办主任,他说我认为你应该要用戴伟,伟大的伟。但是开始写这个戴,我就后悔了。因为那个名单都说按照姓氏笔画,戴一般在最后,我说为什么不能姓王呢?

刚来中国时,戴伟背着一个小包,包里有两样东西:一个笔记本,每次听到不懂的中文,他都要记下来回去确认;还有一本词典,有不认识的中文,可以随时查阅。这本词典现在戴伟还保留着,词典的名字已经磨得看不清楚,里面很多页都用胶带粘着。

国际合作 一加一等于三才算成功

在汉语环境中,戴伟的中文水平进步很快,也交到了很多中国的朋友。每逢春节,他更愿意跟朋友一起到中国的农村过年,感受传统春节的气氛。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戴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研投入不断增加,中国的科研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戴伟与段雪教授团队合作,共同开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层状及层柱结构材料研究领域,奠定了该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方面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

2001年,戴伟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004年,戴伟被英国皇家化学会聘为会士;2006年,戴伟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戴伟:二三十年前国际交流是单行线,外国人认为他们可以帮助中国,但自己没有很多收益,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现在中国国际合作,包括我们实验室、其他实验室都是双行线,优势互补。每次牛津大学或者其他大学师生来我们实验室,他们都说向我们学了很多的知识,我们去那边也学了很多知识,互相学习。

我经常说什么叫有效的国际合作?一加一等于一,合作是失败的。一加一等于二,合作也是失败的,两个人优势在一起,但是没有增加的优势。一加一等于三这是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外国的学术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学术水平都提高了,这是双赢的有效的国际合作。

科普达人 将化学实验带到子弟学校、偏远山区梦

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戴伟发现,除了大学,在中小学,中国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太少,这让很多孩子在好奇心最强的年龄错过了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2011年,恰逢国际化学年,戴伟作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收到了1000英镑的项目拨款,这时有朋友建议他去北京周边的打工子弟学校做科普实验。

戴伟:我用这个钱买了很多安全的设备仪器,塑料的,买了一些没有腐蚀性、没有危险的药品,周末租一辆车带着化工大学研究生去打工子弟学校给孩子讲课,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第一次去的时候,孩子特别激动。第一,他们可以看到一个老外;第二,他们从来没有做过实验,可以做实验了。

孩子们的强烈反应让戴伟备受鼓舞,从那以后,喜欢变化和挑战的戴伟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科研和教学的工作,将他的实验室搬进子弟学校、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和高中。抬着成堆的化学仪器和试剂到处演示实验,已经成为戴伟工作的日常。他的课堂,总能引起学生的惊叹和尖叫。

记者:听到他们哇的一声,我就觉得他们认为科学不是一个枯燥的知识,科学有意思,觉得有希望让他们更重视科学。我经常跟高中学生说,不能认为现在白头发的科学家什么都明白,什么都弄清楚,有的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有的我们理解错了,所以你们要相信你们在这里努力学习,毕业以后继续学习会变成科学家,科学世界肯定有你的位置,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我不仅要启发他们,还要让他们知道学习科学不仅为了考试,学习科学以后可以发明新的物质,发现新的规律。

网红教授 网络直播开启科学秀

2018年,在助手的帮助下,戴伟开通了自己的直播账号“戴博士实验室”,满头白发的洋教授,流利的中文,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场景在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百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阅读达到1500万次,戴伟开始以化学科普专家的身份走红网络。

戴伟:有人跟我说我在网上看到别人做你刚才做的实验。我说是,但是实验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你怎么利用这个实验才重要。举个例子,如果你给张艺谋和陈凯歌同一个剧本,最后他们拍出的电影肯定是一模一样吗?肯定完全不一样?所以科普是一样,也许两个人做了同一个实验,但是那个效果是不一样。这几年在网络放了一些短视频,经常能看到学生反映,“如果你是我初中的化学老师,我现在肯定在大学学习化学呢”。

除了展示实验过程之外,戴伟希望能够让更多学生亲手做实验,最近两年,戴伟和他的团队开始设计微型化实验包。

戴伟:我们把实验包寄给学生,然后请一个高中学生过来我给他讲课,我们拍了视频,两百个学生在家打开实验包跟我们一起做实验。如果用传统的高中实验设备做一个滴定,每个学生用这种滴定管需要几十毫升的溶液,成本很高又很复杂。现在就用两三毫升的液体,简化了很多,不需要实验室,成本下降了。

如今,戴伟在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自己的北京市科普基地,今后,科普基地将每周邀请北京及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走进其实验室,一起与化工大学的学生做科普小实验。来中国24年,戴伟与中国产生的“化学反应”,还将继续下去。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编|刘彦呈

美编|吴新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